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台北 | 畫展 • 米勒與巴比松學派


我還沒有忘記米勒《拾穗》帶給我的震撼。

站在畫前
那是我第一次發現複製品與真跡之間
差距根本有十萬光年
而且我還想起
張惠菁所謂「歷史不可觸犯的微光」。

那是一種厚度。
那質地、那顏色、那構圖
在昏黃的展間
發出微微的 歷史的幽光

我們都沉默了。





直到今天,《拾穗》的感動依然不可思議。
因此當我看見「米勒與巴比松」的特展訊息時毫不猶豫
會重複嗎?重複最好。

可是完全沒有重複。
這次的畫展以版畫為主,油畫作品屈指可數,而且
米勒不是主角。
本展覽只是藉「巴比松七星」之一米勒之盛名,
帶大家認識另外六位以及畫派中其他畫家。

失望嗎?
其實一點也不。
這次的觀展經驗讓我深深感覺
版畫完全不遜於油畫。
版畫讓我們看見更細膩的部分
線條的樣式、粗細、疏密
甚至比油畫的「顏色決定」更加豐富。

不同於浪漫主義強烈的構造手法,
巴比松畫派純粹以表現自然景觀為主,
他們對於光線、大氣變化、燦爛色彩的注重,
深深地影響了印象派。

版畫在很多時候
都是作家創作油畫之前,構想階段的表現形式
本次展出作品以「金屬蝕刻」與「石版印刷」為主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
賈克(Charles-Emile Jacque)
他對於紋理、動物毛髮特別在行
譬如羽毛、草地與木頭的處理,都是版畫比油畫更適合表現的地方。
在一幅名為《Spring》的畫作,雞的羽毛、肌肉線條栩栩如生,
光是線條就能表現「羽翼豐厚」的特色。
再如名為《十二月份(twelve months)》的系列畫作,
其中《二月》以「不同的線條走向」和「留白(調整線條之間的密度)」,
區隔作為前景的煙霧,以及背景的樹林。
《九月》的天空氣流、構圖、以及陰影的處理,也令人嘆為觀止。



Charles-Emile Jacque,"Twelve Months-January & February"

雷荷密特(Léon Augustin Lhermitte)以「直線條為主、黑白對比明顯」的筆法,呈現出率性的感覺。而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的筆法較為細膩,多以彎曲線條,較少純粹留白,顏色層次多。而且他有如單眼相機「定點聚焦」的技法,使得前後景深明顯,我想這是他特別傑出的原因。

Léon Augustin Lhermitte, "Nursery".


Jean-François Millet, "The Knitting Lesson".

杜培(Jules Dupré)令人驚艷!他的筆法既細膩又銳利,畫作如同翻版照片。我認為,是他「黑白對比」明確,故有擬真效果,譬如光線處就是全然的留白,黑色牛毛就是全然的黑,他不像米勒必定用線條製造層次,黑不是全然的黑,白也不是全然的白,都必須用線條「堆疊」出來,就算筆觸再細再淡,也必定存在,故「畫感」比較重。杜培作品如《豐收》《女孩與牛》都非常寫實,細膩到鼻翼、皮膚皺摺都清楚,對照後人仿作的臉部較粗糙,肌理不正確,遜色許多。

Jules Dupré, "Haying Scene".
 這是《女孩與牛》的油畫版本,但卻遜於版畫。
《女孩與牛》簡直就像黑白照片一樣。尤其女孩的肌膚吹彈可破。


與「金屬蝕刻」的清晰線條不同,「石版印刷」有模糊的視覺效果。
有時候正好適於創造「氤氳」氛圍
譬如特華庸(Constant Troyon)的《晨光》
石板畫的柔焦特質表現出早晨蒸潤的水氣
線條的深淺、疏密不同,再現了「人影、空氣、水波、光線」各種質地
由此可見,版畫特有的「薄透感」是油畫難以超越的。
同時,本畫作也符合自然視覺,
近者清晰,遠者模糊

Constant Troyon, "Sunlight in the morning"

石版畫也適於表現「剪影」
譬如路易‧弗朗索瓦‧法蘭西斯《東方異國風景》
同樣也清楚區分「水波、空氣、陰影」的質地

或許我們可以說
金屬蝕刻專注於形象本身
而石板印刷著重於質感傳達
就像畫家「先看見陰影,而後看見形狀」
版畫練習
絕對是傑出畫家成功的第一步

畫展中讓我注意的油畫只有
杜別(Dupuy)的《冬景(winter landscape)》
有別於一般蕭瑟的,詮釋冬天的方式
他以一種油畫中少見的、清淺的粉紅色,與些微淡藍
描繪出清冷卻浪漫的天空
這幅畫不重細節
屬於前景的橘紅、大地綠葉叢
甚至有些粗糙
但是遠遠一看,光是色調就足以令人目不轉睛
深褐色枯啞
搭配全幅橘紅與粉紅
是清醒亮麗的冬日景觀。

一百八十幅的視覺體驗
讓我又更接近了版畫一點
而我還是要說
複製,是一種褻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